天呐小说网 > 大时代的梦 > 第七十六章 傩面具(1)

第七十六章 傩面具(1)


  蓝桉去湘西旅游,路过傩面具的摊位,被这光怪陆离的文化所震撼。


  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傩面具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在日本称为能面。湘东傩面具、泸溪傩面具继承了宋代傩面雕刻技艺。2006年5月萍乡湘东傩面具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作品440尊傩面具的创作人赖明德处士,即项目说明中的“祖传三代,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的继承人,该440尊傩面具之后被萍乡市安源影视城收藏。


  傩面具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对傩面具进行了开发和保护,彭国龙入选傩文化传承人保护基地首批傩面雕刻传承人、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萍乡湘东傩面具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德江傩面具入选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王国华。2008年,泸溪傩面具入选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铁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中使用的道具,是较为原始的面具造型,是原始的图腾再现,是祛灾纳祥地吉祥象征,是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


  傩面具经历了从原始神灵崇拜到娱神、娱人的类型变化,具有宗教艺术的品位和民间艺术的特征。


  傩面具根植于民间,凝聚了世代民众的审美情趣,更反应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许多傩面具堪称艺术精品,面具特征或写实、或抽象,粗犷狰狞。


  它不仅驱鬼避邪,而且祈福佑吉、除病灭灾、镇宅、求子、兴旺,给商业带来无限生机等等,多姿多彩的傩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博物的标志,文化的象征。


  傩面具的艺术风格,虽浑厚、粗犷,但民间工匠制作时凭着传统的雕刻技艺,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雕刻出各种不同的造型面具来刻画每个面具在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让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是神是鬼、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文是武、是和尚还是道人或是丑角。


  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通过精雕细刻、讲究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的刻划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性格鲜明,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有三大祭祀。腊祭,也称“八腊”,祭典神农氏,保佑农事风调雨顺。雩祭,也称“打旱魃”是干旱之年的求雨祭祀。


  傩祭是驱鬼逐疫的仪式,是中国古代三大祭祀中影响最大,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


  有“天子傩”、“国傩”、“大傩”之分。


  “天子傩”为天子专用,仅限于太社的范围之内,诸侯与庶民不得参与,“国傩”不得越出国社的范围,供天子与诸侯共同享用,“大傩”下及庶民,举国上下共同举行,故又称“乡傩”。


  赣傩是属于“乡傩”范畴。“天子傩”或“国傩”较早进入“雅”文化范围,步入宫廷成为礼制,逐渐走向封闭僵化。


  而“乡傩”则一直活跃在“俗文化”范围,成为民间礼俗,延绵几千年,仍有遗存。


  赣傩是中国傩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傩共有的特征。但赣傩又是地域傩文化,而且经历数千年积淀传承,形成了独具物色的鲜明特点。


  赣傩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古代傩祭仪式。南丰县石邮村的“跳傩”是中国极为罕有的古代傩祭仪式的遗存。


  除了规模、规模之外,它与《汉书·艺文志》所载汉代宫傩基本方面相似得令人瞠目。


  彭泽县老屋湾的“打野猫”充溢着古代乡人傩的意蕴,是一种充满宗教意义的逐疫仪式,这在当今中国傩文化中实属鲜见。


  南丰傩木雕面具按神的属性来分,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正神类:如傩公傩婆、和合二仙等。他们都是正直、善良、温和的神只。雕刻艺人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将其塑造成慈眉善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的形象。


  色彩柔和协调,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可爱;给人的印象,并不是享受人间香火的神只,而是慈祥温厚的民间老人。


  凶神类:如开山、钟馗、魁星等。他们都是一些勇武、凶悍、威严的神只。雕刻艺人以头上长角、嘴吐獠牙、暴珠竖眉等,突出其精神气质。给人印象深刻。


  世俗人物类:这类傩面具又可按人物性格分为正面人物和丑角人物,其共同特点是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少有神气和鬼气。


  正面人物如唐僧、关公、赵云等,五官端正,眉目清秀,显出淳朴忠厚的个性。


  丑角人物如猪八戒、孙悟空等,翘嘴皱鼻,细眉小眼,给人以幽默滑稽之感。在傩舞,扣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增添喜剧色彩。


  在苗家,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活动应算还傩愿,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过。


  每年秋收之后,村村寨寨多则五六场,少则一两场从未间断过。还傩愿,苗语称为“冲奴”。


  人们凡遇家人不安、五谷不丰、六畜不旺、财运不佳、口角纷争,经巫师卜知后,就要举行这种酬傩祭典,所祭祀的是为人类繁衍的是始祖傩公傩母。


  其内容有消灾愿、求子愿、太平愿、求福愿等。但我们见得最多的还是消灾愿和求子愿。


  这些愿戏的设祭、搬演方式和程序基本相同,只在个别细节和祭词上作一些变动,其大致情况是:


  请水→扎灶→回奉→开坛→请师→发功曹→交猪羊→行堂接界→铺傩下盏→封傩→会兵架桥→开光点像→立五营→散花红→下马→讨卦→上表→开洞→(先锋)→(开山)→《金宝》→(师娘)→《黄河造船》→(算匠)→禳星赦土→(和尚)→和标→腾牲→(秦童八郎)→上熟→游愿→(土地)→(判官)→找八弟八兄→送神。


  各个傩班都供奉傩公傩母两尊神像,但在整个傩祭活动,傩公处于“不管事,只坐一边喝酒”(巫师语)。


  的从属地位,而傩母在傩坛上“管全盘”——巫师要请主家的舅辈打着伞去傩母那里替主家接儿接女(求子愿);在傩母神座前架寿元桥以求主人延年益寿(长寿愿);请傩母为主家病人治病(冲大傩);最大的供品(猪)和最精美的供品(鱼)均祭献于傩母座前(各种傩活动中的“交牲”、“上熟”仪式)等现象,是苗族人民曾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生活在傩文化中的积淀和遗存。


  傩作为一种远古历史文化遗存,其变异的纷纭、文化内涵的丰厚,生命力的顽强是惊人的。


  中国傩文化的丛系,包括傩的观念、傩的文化根基、傩舞、傩仪、傩戏、傩神、傩面、傩坛(堂)、傩器、傩画,以及有关的驱鬼活动、祭祀酬神活动和求子、度关、医疗、娱乐、建房、超度等法事活动。


  由于傩文化的存在和长期传承,使傩文化区(圈)的其他文化,如口头文艺、神话、传说、语言、文字、绘画、雕刻、彩画、音乐、以及衣食住行,均受不同程度影响与制约,从而呈现出某些不同的色彩。


  如此庞大的文化丛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影响,其广阔度更难以估计。


  从掌握的资料看,在中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以及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有过傩戏、傩文化的存在,并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传承着,形成一个东起苏皖赣,中经两湖、两广,西至川、黔、滇、藏,北至陕、晋、冀、内蒙、新疆及东北的傩(巫)文化、傩戏圈。


  有学者将中国傩文化划分为六个广大的傩文化圈,即:北方萨满文化圈、中原傩文化圈、巴楚巫文化圈、百越巫文化圈、青藏苯佛文化圈、西域傩文化圈。


  傩文化圈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地域和民族。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般民众的系统宗教观念相对薄弱,许多人对鬼神命运抱着“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态度,对民间宗教信仰采取一种世俗化很强的现实态度,对大多数的信仰者而言,寺庙只是他们烧香、祈神求财解厄的场所,至于这些神明属于什么教派并不重要。


  “见庙就烧香,见菩萨就磕头”是一般民间宗教信仰者的心态表露。


  傩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


  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多年来一些地方已出土和发现了不少属于远古、上古、中古、近古的傩戏面具实物和面具图像,发现近代以来的傩戏面具的实物则更为丰富。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的诸多历史文献中就有了关于远古以来的傩祭、傩戏的许多记载。


  《古今事类全书》说:“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祀官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焉。”


  该文献载明了原始社会末期--颛顼之时就有了傩祭的活动,《事物纪原》说:“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


  则指出从周代开始有驱傩活动,虽然二书关于傩祭之始在时间上相差上千年,但无论如何,傩祭在上古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傩祭已经非常盛行,所以《论语·乡党》说,孔子有一次遇到乡人行傩,就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庙之阼阶观看,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傩祭发生了从人的神化到神的人化、从娱神到娱人、从艺术的宗教化到宗教的艺术化的转变,傩戏应运而生了。


  从傩嬗变到傩戏,大约是宋代的事情。宋代成书的《东京梦华录》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


  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胃,装门神。


  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


  自禁中驱祟出南熏门外,转龙湾,谓之“埋祟”而罢。这段文字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带有明显的戏剧特征。


  释道隆《大觉禅师语录》有一首诗曰:“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是无人笑倚栏。”


  这首诗讲的是南宋时期四川涪陵一带流行着戴假面表演的傩戏。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日趋衰亡。


  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惨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都、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时至今日仍为摊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着。


  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傩戏群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即地戏、傩堂戏、变人戏。


  在傩祭中,傩戏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傩祭之风盛行的商周时期,为了在摊祭中获得强烈的祭祖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着“黄金四目“面具。


  周礼.夏官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末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摊,以索室驱疫。


  “方相氏成“了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神化形象,那模样神秘可畏。


  在摊戏表演中,傩戏面具则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傩戏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除了周礼等等诸多历代文献对傩戏面具作了较为生动和形象的描述外,多年来一些地方已出土和发现了不少属于远古、上古、中古、近古的傩戏面具实物和面具图像,发现近代以来的傩戏面具的实物则更为丰富。


  例如四川巫山大溪出土的双面石雕人面、山东腃县岗上村出土的玉雕人面、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石雕人面、辽宁牛梁河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等等就是远古时期很有代表性的傩戏面具。


  河南安阳和浚县、北京房山和平谷、陕西西安和城固等地出土的青铜面具则是商周时期(上古)傩戏面具的典型代表。


  广西西林出土的西汉青铜面具、江苏徐州出土的西汉玉质面具、湖南溆浦出土的汉代滑石吞口等等正是中古时期的典型傩戏面具。


  近古和近代以来遗存的傩戏面具,全国算起来,可谓成千上万,其中一部分是通过考古发掘得到的,更大一部分直至现在仍在民间流传或为傩戏艺人收藏。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例如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傩戏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傩戏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


  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傩戏面具,傩戏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傩戏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https://www.tiannaxs.com/tnw91592/7240252.html)


1秒记住天呐小说网:www.tianna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tiann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