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小说网 > 大新主 > 第322章 教育乃立国之本

第322章 教育乃立国之本


  南阳郡,新都县。

  夏日把地面烘烤,宽阔的街道两旁,几乎看不见人烟。

  蝉声早已疲倦,只有旁边小亭里,买水的老妪有气无力的吆喝着过路客人。

  伴随着马鸣声,一阵凉风袭来,背着背包的信使向街末飞奔而去,他的衣服外侧,写着一个个大大的“王氏”字。

  此人正是王家商肆招募来的“信客”。

  顾名思义,信客即为传递信件的人,可这里的信客和普通的信使有所不同,是为民间专门传递加急信件之人选。属于王氏物流旗下的一处个人业务,所传递的加急信件,每到一地,就会有专人飞速传递。

  由此,信客也成为了不少权贵或者急需传递信息者首选,如同“次日达”,“隔日达”一样。

  来南阳新都的这位信客日夜兼程,所带的信件不简单,乃是一本厚厚的书册。

  名曰,古文解字。很多人,亦是喜欢称之为字典。

  这本字典,是数日前于万卷书局成册后,送至兴武王府,辗转到了兴武王手中,而后是武王委派自家的信使送往南阳邓府。

  邓锦随着儿孙回到了南阳后,就住到了之前住着的那家老屋。

  平时做的最多,就是亲自照看小孙子读书。闲暇之时,会和着新都之地的好友一同小聚,谈论六经之说。

  每过一段时间,会向常安的弟子王匡去一封信件,考核他一下近些时日的学业。

  儿子邓明自侍御史退下,本想着彻底了却官吏身份,与老父居于南阳。由于郡中官吏紧缺,哪知皇帝前段时间一纸令下,又招募其为南阳监御史,负责检查南阳本地官吏,算是再次走上了老路子,不过是转为明面上。

  像这么热的天气,邓锦自不会在外面晒太阳,他刚与隔壁秦府的好友下了一盘当今天下颇为流行的“象棋”,正打算回家中让家眷给尚在私学中上课的邓禹送些凉水。

  一匹马冲了过来,正准备迈步进入的邓锦停了下来。

  “请问君子,此地可是邓府?”那满头大汗,衣衫全湿,脸色因暴晒变得漆黑的少年郎拱手问道。

  “此地正是邓府,你是王氏商肆的信客?不是金春负责这地的吗?”邓锦好奇道,显然是和王家商肆于此的信客相熟。

  “金春上次因为送信摔坏了腿,正在家养伤。”信客道。

  “原来如此。”邓锦点了点头,他看了看刺眼的日头,亲自打开了门房,让随行的老仆去准备些温水:“外面热得很,少年郎还是快些进来喝一些温水。”

  人在运动即暴晒后,身体会极度的缺水,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假死。

  邓锦无意中听弟子王匡说道过一些“急救常识”,心中就记下了。这些年来,里面的不少“急救常识”一一应验。像那什么“人工呼吸”法,在一些医工中,已是有人开始尝试并运用。

  对于这等信客,邓锦内心是非常敬佩的。朝野内外,虽说不少人都认为业有贵贱,但邓锦却无半点轻视之心。

  他有时候有点死板,可绝不是刻板。

  “某……某就多谢君子了!”那信客也是累的够呛,稍作思索,即是深深的一礼。

  进入院后,不忘先将信件交于邓锦,而后双手接过邓家老仆递来的温水。

  “喝慢些,家中温水颇多,你那水壶空了吧?等会再添一些。”邓锦眯眼笑道。

  他拿过信件后,看了看上面紧贴着的完好无损的封条,点了点头,这才让老仆拿来小刀,一点一点的划开。

  与老仆嘱咐过,进了里屋,掩上了门。

  先是取出弟子王匡的信件细读,然后拿出了里面的厚厚书册。

  “五年多的时间,古文解字终于是成了!只可惜子平于今春去世,未能见之成书。”邓锦手里握着字典,眼中又泪光闪过。

  这本《古文解字》,当初还是在他与许多太学博士的号召下,不断的查阅书册,研讨再研讨,用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成书的。

  他口中的子平,本名叫杨廖,乃是蜀地一儒士,博学多识。当时受他的书信所托,来了常安,那是叫长安,一些编写这本《古文解字》。由于太过于专注,日夜操劳,杨廖旧机复发,不久病逝于长安,由不少好友出钱,才将之尸骨运回了蜀地。

  为了这本《古文解字》,不光杨廖,还有很多儒士的努力。

  只是有的人看不见了,想到信中弟子所言,成书过后,已命人向各地为此做过贡献的儒士献上一本,邓锦的心情才好受一些。

  翻过封面,看到了那密密麻麻的名字,邓锦如同看到了一个个真人站在身边,于他一同探讨。

  往后翻去,能看到《古文解字》中描述的第一个字,还有一旁的音标。

  “国,家也。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夏日是热,比夏日还要热的,是人心。

  《古文解字》这本字典书成后,随即向天下印发,得王莽赞同,亦是成为了举国最为重要的基础教材。

  这里面,离不开很多人的努力,王匡是晓得的。

  所以,在字典发行后,他即下令,让所得的利润,用来资助那些为此奉献的儒士的同时,再拿出来一部分,以资助民间之教育,如开设一些小序。

  小序,乃是村落之学堂。(元始三年变更,前文有提。)以此,来壮大大新的基础教育。

  余者,如书局近几年的收入,王匡将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偏远地区的官学建设,像是西海,武威,山阴等郡。

  “读书改变命运。”

  于贫寒人家而言,是最为适用的。纵观前数百上千年,识字率是非常低的。能识字的,几乎全都是权贵之家。他们打心底,不希望所掌握的知识文字流向平民,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身的特殊地位。

  有了纸张的出现,《古文解字》,或者是正在兴起的序学,将为平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向天下学子,尤其是贫寒之子普及知识的万卷书局,自然成为了许多权贵的眼中钉。

  可凭借着王匡现在的地位,还有来源于皇帝对于包括王氏在内的许多权贵的“恶趣味”,万卷书局至少现在依然屹立不倒。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全国范围和长远的角度看,丢掉了一部分民心,赢得的是更大更广的民心。

  这波不亏!


  (https://www.tiannaxs.com/tnw162017/8696369.html)


1秒记住天呐小说网:www.tianna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tiann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