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小说网 > 大新主 > 第58章 农夫犹饿死

第58章 农夫犹饿死


  月夜,天冷。

  县衙后的一间屋子外,一带着帽头的男子在敲完门后,只听得里面传来稀稀落落的声音,想必里面之人在穿衣,他只好耐心等待起来。

  “县令怎么一回来,就迫不及待的找农监长,而这农监长又是何时来的?”张贵小声的嘀咕着。

  虽说这县令在岁旦后,才刚刚调来,但不像前面那几任县令般高高在上,对于下吏却是十分温和。

  吱吱一声,门开了,走出来的是一个感觉比他还小的小青年,想起了县令嘱托他来时的郑重模样,张贵收起了轻视之心。

  “农监长,县令有请。”

  “可有要事?”已临近深夜,县衙虽说安全,奈何外面还是有些冷,王匡皱眉问道。

  “这个,在下不知。不过,县令言,与农监长乃是旧识,似有事情相商。”

  旧识?

  王匡在之前确实差崔良打听过,这长陵县令是从长安外调派的,刚刚上任不久,至于旧识这一说法,他一时半会也想不起来究竟是谁。

  “既是要事相商,烦请阁下前方带路。”王匡紧了紧身上的衣服。

  春天虽至,但严寒依然袭人,尤其肆虐的西北风,让人感觉依然身处寒冬之季节。

  县令的书房距离居所并不远,也就一小会的时间。

  当小吏将王匡带到后,敲了敲门,门开后,一位熟悉的面孔,勾起了王匡的回忆。

  “可是王家六郎当面?”

  多么熟悉的声音,王匡一喜,此人正是杜闲。

  从新都到长安治下的长陵,杜闲的秩也从六百石升到了八百石,这明显是升官了。

  作为一县之长,杜闲现在直接向主管长安及其周边的三辅之一,京兆尹直接负责,权利相当大。

  “只是匡,一别数月,终在长安见到杜兄。”

  “哈哈,快快进来,屋外比南阳那边的春天要冷得多。”

  “是极!”

  杜闲的书房里还生着炉子,这种炉子在王家庄子很常见。

  不得不说,里面确实很暖和。

  两人相互诉说离别之情,到因为之前共事,即使过了数月,也不显得生疏。

  “我昨日见了司直陈崇,才得知六郎也来了长陵。实不相瞒,我这次前来,正是为了治理长陵之乱,为此,今天白日,京兆尹还专门说到过。”

  “长陵之疾,如病入膏肓,非猛药不得治,杜兄当得知。”

  “你我二人当共同携手,治它一治!”

  “可我仅是农监长,几十石的小官。”

  似乎没有看到杜闲的怨念,王匡摊手道。

  ……

  昨夜与杜闲交谈后,他便匆匆回来,钻入被窝睡去,心里更加明确了这长安似有一股暴风雨在酝酿。

  不过既然杜闲是县令,下面的事倒也好做了……

  王匡在早晨是被外面的鸡鸣吵醒的,大汉房屋的隔音效果极差,也不知身后墙头,是哪一户人家养了这么多的公鸡。

  甚至他怀疑,莫不是对方故意这么做的?

  只为烦躁烦躁这群官吏,等王匡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后,昨夜在仆从房打地铺度过的闵泽也恰好赶来。

  陪着王匡去农监的宿舍转了一圈,发现里面一个人都没有。

  “小郎,难道他们都已经下田了?”闵泽疑惑道,接着他还伸手摸了摸那些人的被窝,摇头道:“看起来不像,应是昨晚未归。”

  “这些农监在长陵都是有房一族,哪像我这个农监长一穷二白。”

  事实胜于雄辩,但闵泽心里暗暗吐槽,小郎可不是穷,而是财不外露,王家庄子大半年积累的财富,其实已经到了一个恐怖的数字,尤其家里的家具,已经成为长安城里的奢侈物品,甚至一度炒到高价,尽管有人争相模仿,但因为有了小郎先前画出的图纸,总能出现新风格,价钱上自然居高不下。

  像这样的奇景在王家庄子很多,只不过小郎乐于当个甩手掌柜,只有他们这些亲身经历的人,才会知道家里小郎的聚财能力有多么恐怖。

  “先去县衙外等着吧!宋山应该也快到了。”

  闵泽自无不可,二人行至县衙外,街道上已有叫卖声。

  小商小贩推着木板车,赶集的,卖早饭的,整个长陵逐渐恢复了生气。

  寻了衙门对面的店家,吃了碗在大汉愈见风靡的豆腐脑,王匡还想再来一碗时,忽而看见宋山骑着一匹黑马,和几个凶神恶煞的汉子纵马来到了县衙外。

  路上遇到一些游侠儿,纷纷退让,然后骂骂咧咧说了两句,转过屁股就走了。

  “宋哥这里!”闵泽兴奋的喊道。

  宋山带着那群汉子过来见礼。

  “这是小郎!”

  “拜见小郎。”汉子们纷纷拱手,加上他们虎背熊腰,倒也显得有些滑稽。

  王匡感觉自己变成了黑帮老大般,他颔首后,让店家再准备了几碗吃食。

  也不知宋山是怎么收服的,那些手下很自觉的坐在另一桌,留着王匡与庄子的少年坐在另一桌。

  “长陵这边,我打算以后交给闵泽负责,宋山这段时间多帮助他一些,如果能借一些人手是最好的。

  前期是艰难的,一定要注意方法。”

  在宋山与闵泽的应承下,王匡才松了口气,看了眼慢慢升起的太阳,他先回到了农监的办公之地等候。

  等到日上三竿后,手底下的几位农监才到齐。

  在付姓男子的带领下,几人步行前往那户有争议的家田。

  目视田地里瘦的皮包骨的农人,再看看田地边大腹便便的官吏和地主。

  封建社会里,农人的生存环境是很糟糕的。

  大汉的大多数官员,平生衣食无忧,至多在文书和下吏的诉说中,得知大汉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也导致他们无法贴身的感受到农人的艰辛。

  王匡能感受到,实际上,也只有像他这样能和农人打交道的农监可以感受到。

  那为何自元始元年设立农监以来,农人的生存依然未有改变。

  利益。

  毕竟农监之中,九成九的人都是各自势力的利益代言人,有的是地主,有的是豪强,有的官吏,甚至皇族。

  他们形成了一个潜在的默契,从一乡,到一县,再到一郡……

  大汉的衰败是无可避免,地主和豪族将农人剥削成这样,而没有引起全国性的大骚乱,只能说是幸运,又何尝不是在消耗刘氏皇族在百姓心目中的最后一丝寄托。

  只等那最后一根稻草压断,届时,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诸君,吾有一诗,既是对农人的愧疚,也是对身为汉吏的愧疚。”

  见左右人皆望向自己,王匡脸上带着阴云和痛惜,遥指不远处辛劳耕作的农人,默默对李绅说了声对不起,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https://www.tiannaxs.com/tnw162017/8411082.html)


1秒记住天呐小说网:www.tianna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tiann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