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小说网 > 大新主 > 第52章 和刘秀不得不说的话

第52章 和刘秀不得不说的话


  “那些黑板,粉笔,我前日和太常少卿吕治聊过,别用这种眼神看我,我和吕家不算太熟,只不过当年我父对吕氏老祖有过救命之恩而已,如今也用的差不多了。”

  太常乃大汉九卿之首,和秦朝的奉常作用相似,同时主管文化教育,下属太乐,太祝,太史等十几个属官,于长安外的陵县行政。

  太常卿正三品,少卿则为从四品上。

  能直接找上这位太常少卿,王匡还是很意外的,果然出门不仅要靠朋友,还要靠关系。

  “怎么说?”

  “那位和我年纪相差无几的少卿大为赞赏,他在这两日便会向太常卿上书,若是一切顺利,今年就会在全大汉推广。”

  “这么说来,名和利都被你占了?”

  “非也非也!我景丹岂是那种忘恩负义的小人?当时我还特意提了是安汉公第六子,王家庄子主人王匡所创,名将由你收,利也将由你王家庄子成,算是很够意思吧!”

  景丹收起吃的干净的碗筷,笑嘻嘻的说道。

  王匡扶额,小半碗米粥都没心情喝了,他有些郁闷道:“讲真的,我不介意你名利双收的。”

  哪知景丹坚定的摇了摇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景丹同样如此。因为来的太容易,所以不简单。若是主家想要补偿景丹,可否帮我将碗筷送回厨房,快要上课了!”

  锣声想起,午课开始了。

  将碗筷放回厨房,王匡心情没由来的不爽,他发现大汉的人很不好骗,想要收入囊中更不容易,一个还未长成的景丹如此,何况其他的。

  见崔良从前庭冒了出来,他提起脚提了提屁股,心情这才好受些。

  “小郎,有信。”崔良苦巴着脸,小郎很久没这么踢过他了,居然有点不适应。

  “嗯?”

  “南阳来的,也不知道怎么找到我们家的。”

  王匡将装有信件的竹筒拿了过来,便道:“记得把你找到的上林宛的地图拿过来,尤其是这片区域的农户资料,我今晚要研究研究。”

  拿出竹筒里密封的木简,王匡发现,这竟然刘秀来的信,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打听到的。

  直到看了里面的内容,他才得知一二。

  “原来我现在已经名言天下了,经由王家豆腐和桌凳之事,不仅王家庄子,连我也小有名气了。”

  “当然,让我惊讶的是,刘秀居然开始做杂交水稻的实验,甚至问他叔父租了几亩好地,居然没被逐出家门,他好像还遇到了些问题,还问询当初在哪遇到的孟德尔……”

  将刘秀的书信看了两遍后,发现大多数都是这家伙的吐槽,看来他在南阳过得很舒服,对于杂交育种之事也很上心。

  回到书房,王匡准备回信,陈小妹不知道从哪个角落冒了出来。

  “小郎小郎,我给你碾墨!”见王匡准备写字,她如同一个好动的小麻雀,叽叽喳喳的围了上来,坐在书桌旁一边看小郎写字,一边认真的碾着墨。

  看见陈小妹,王匡想到了那位元气满满的小女生刘伯姬,心里想着在信上也可问候一番,他还牵着人家一个许诺。

  “不丰清谈,南阳一别,忽将一年。我久经曲折,终至长安,闻你对于杂交学说之事,已有探究,心生感慨。”

  “我庄子现有一物叫玉米,比之于水稻,更利于存活,想必来年可推广天下。

  另说杂交水稻之事,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水稻进行配种,或是两种差异大的水稻杂交,一乃父本,二乃母本……

  此事,君可不用着急,我听游人孟德尔说过,杂交作物非几年,可能几十年才有成果,君可慢慢尝试。”

  王匡觉得自己有很多话要说,他现在如同一个循循善诱的先生,将刘秀引入另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路。

  倒也不急,慢慢写着,旁边的陈小妹在碾墨的同时,很自觉给小郎到了茶水。

  这茶,还是王匡专门问孔光讨要的。

  “除了高产的作物外,我王家庄子已有能人在研究一名曰‘水车’的器件。

  众所周知,大汉,甚至前朝几百年,世人皆是靠天吃饭,而有了水车之后,吾等将不再靠天吃饭。

  水车之妙用在于,可将低处的水,带到高处,进而言之,我们可以把河里面的水,带到农田,进行灌溉。

  畅想之,即便在旱季,只要有河流有水的地方,作物就不会因为缺水干枯至死,能够控水,也就能够保证它的拙长成长。

  此物之作用,将是划时代的。”

  “令一说,乃是一名曰暖棚,前言的玉米,能在冬日生长,正是缘于此,但究其远离,说到底还是因为有了温泉水的加持,若是可以研究出透明的物料,让阳光直射进来,再加上密闭的空间,便不要温泉的供热了。

  王家庄子正在研究此种材料,甚至打算请几位丹师共同研究,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出现的。”

  王匡没有直说他在试着发明玻璃,正确的说法是改良,毕竟远在战国的时候,就出现了不是透明的琉璃,但二者的形成原理很是相似。

  琉璃是用沙子,石灰石等物混合制作出来的,因为没有提纯,导致它的颜色多样,甚至一度成为比黄金还要贵重的奢侈品。

  而王匡先要庄子工匠制造出的玻璃正是后世常见的钠钙玻璃,也可以说它是硅酸盐玻璃制品。

  根据前世化学课上的学习,在他的指导下,多尝试几次总会成功的,到时候北上下都可以建造成片的温室大棚,冬日也可以使用春夏的瓜果。

  甚至可以做出玻璃窗户……

  “愿君来长安,共谋作物大计!”

  至于为何放心大胆的让刘秀来长安,还不是为了更好的忽悠,努力把未来的光武帝培养成农学大家,王家庄子,现在可是有足足一千亩地。

  来到大汉这半年,王匡已经练得一手好字,隶书跃然笔下,龙飞凤舞。

  至于刘秀会不会提前几年来长安,他觉得还是有极大可能的,毕竟身后背靠刘氏与樊氏两个大财团,物质上并不匮乏。

  先不说刘秀,由于去年夏他的提醒,著名的吕宽案没有上演,大兄王宇依然活得好好的。

  因为他王匡的到来,大汉的历史也在不改变,历史的河水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搅浑,可谓机遇与危险并存……这世道,已经说不清了。

  等回信写完,茶水已凉,陈小妹或是觉得无聊,早就不见。

  小孩子还是耐不住性子,王匡只好自己收拾好笔墨。

  至于投递之事,便也不用劳烦他人,明天正好要去一趟陵县,拜见下上官,再去自己管辖的地头看看,差不多就要上学了。

  太学也在陵县,说不定要在那里买处房产,可长安地价居高不下,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节奏。

  后世买房难,大汉又何尝不是?

  只是,生活且难且行罢了!


  (https://www.tiannaxs.com/tnw162017/8411076.html)


1秒记住天呐小说网:www.tianna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tiannaxs.com